当前位置: 党建双创 > 党建双创进行时 > 正文

张博:放弃国外高薪工作机会 回到西安“追梦” 致力于研发“中国芯”

2019-11-20 

张博:男,1983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中心党支部宣传委员。2013年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5年入选西部青年学者,2017年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成果: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新加坡技术专利3项,集成电路布图保护2项,主持主持国防“973” 子课题、国防科工局“十三五”重大基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西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先后被评为 “陕西省职工创新创业优秀人物”、“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特支计划”创业领军人才、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等。

在国外取得了博士学位,又接到了国外多家著名公司和高校的抛出的橄榄枝,原本可以在国外拿安逸地做一个学者、科学家,然而他却选择了回国,回到家乡西安从零开始。张博的家人和朋友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放弃高起点的发展机遇,回到西安当了一名教师,还得自己开公司创业?张博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追梦”。追逐研发“中国芯”的梦想,让每个人都能用上自主可控高品质的核心芯片。

一颗“不太安分的心”把他拉回西安

张博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一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读,2008年作为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第一批国家公派研究生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11年博士毕业时,张博的人生陷入到了抉择的纠结当中。留在新加坡?去美国?还是回国?因为当时他既收到了美国著名公司和高校的offer,也接到了有国内沿海地区世界500强企业团队领头人、国内顶尖的C9联盟高校当博导的邀请。在家人和朋友看来,这样的机会很是难得,大家都力劝张博一定要慎重考虑,选择一个比较安稳、发展起点最高、平台最好,对今后生活更有保障的去处。

“我父亲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后他的很多同学都选择去了国外发展,如今都算得上是功成名就,然而他却留在了国内,相比那些走出国门的同学,父亲在国内的发展就有了明显差距。”张博说,所以那段时间里,父亲也总是用自己举例子,劝他选择留在国外。

但是张博从内心而言,对于选择留在国外却没有那么坚定,他说:“用比较官方的说法来讲,我是公派的留学生学成归来,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祖国才是正理。这句话换成我自己的话就得这么说,这次抉择就是选择今后自己的人生中天花板与地板之间距离的长短问题。在国外走进一个单位,站在地板上无论是从领导岗位还是从技术骨干岗位做起,一抬头就能看到今后人生,未来我做到极致无外乎就是更高一级的技术人员和高级领导,这样看来我人生中从地板到天花板的距离并不长。然而在国内,我可能需要从零做起,但是发展的前景有无限的可能性,更没有终点,只是在丈量地板与天花板之间的距离时可能会遭遇各种曲折。”

是选择别人眼中光鲜亮丽的安稳生活?还是选择未知的未来?这个问题张博在半年的时间里询问了自己无数遍,最终一颗从小到大就“不太安分的心”将他拉回了西安。

“追梦路上无数次被坑后要把自己挖出来”

在与一位校友交流后,张博得知西安邮电大学有一个专门做芯片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是做科学技术研究,还做产品化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这个定位与张博的专业和想法出奇的一致,于是,2011年,张博进入西安邮电大学任教,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并且他还组建了一支射频微波集成电路和微系统设计研发团队。

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让张博最痛苦的是引进人才,“我们先在国内相关团队选好目标,然后以学术交流等等名义跟对方建立关系,再跑过去跟博士们一个一个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办法把人拉到西安来,拉到团队里来。人家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全力解决,就连介绍对象的事也得包办。”张博说,就这样,到了2013年,他的研发团队已拥有了8名博士,共三十多名研发人员。

为了更好地实现产业化转化,也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张博开始了职业生涯中第二段历程创业,2014年成立了西安博瑞集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之初,自以为“海龟”、教授、科研团队负责人的张博,又被现实狠狠地教育了。遇到了黑心房东坑房租,去办事遭受冷眼,就连想招聘个普通员工人家会都嫌公司所在的区域没有公交车上下班不方便不愿意来。“这些困难对于我们这些在长时间呆在校园里、实验室里的人来说,简直比突破技术难关要难上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一路走来,我掉进过无数个坑,幸好这些问题我在选择回国时就已经预想到了,为了公司的发展,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只能把自己从坑里把自己挖出来,再继续干下去。”

梦想“让每个人都能用上自主可控的高品质核心芯片”

好在,张博坚持下来了,随着西安近两年来的快速发展,张博的公司也在飞速发展。目前,他的公司已拥有一支近百人的团队,成为国内流的专用无线通信芯片设计公司,已研发出四十多款专用核心芯片,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可完全替代进口芯片,并在多个型号装备中得到应用。公司也在厦门和北京设立了子公司和办事处,完成了三轮融资后,目前市场估值也接近10亿元。

今年,张博还将与著名的500强企业华讯方寿集团合作,总投资200亿元在西安落地以“太赫兹”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张波说,“太赫兹”技术作为欧美公认的“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科学技术”之一,能够广泛应用于安检、通信、军工、生物、医疗等领域,在他眼里这就是标准的“硬科技”,核心技术,与西安未来产业发展十分匹配。整体项目将涵盖从核心芯片,设备制造,行业应用的各个方面,将以“生产基地+产业基金+专业智库”的形式落地,力争在“太赫兹”这一战略技术领域,尽快发出西安声音,将西安打造成本领域国际领先的研发高地、产业化高地。

说到公司今后的发展,张博很有自信,着一身素色坐在办公室沙发上的他,立马改变了“理工男”、“技术控”满口技术术语的说话的方式,“能做硬科技的企业,在技术上和资金上其实都有很强大实力和支撑,但是想要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大环境的推进以及平台的搭建。”他说,目前西安在不断提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营商环境,既让大家看到了西安的悠久的文化,又展示了西安的现代之美,加上人才新政的实施,为企业吸引了不少人才,也留住了人才。“三个革命”的实施更是提升了企业运行发展的速度,很明显西安发展的好,在西安的企业和创业者也能有更大的发展。

如今,35岁的张博,不仅仅是大学教授,也是科学家更是企业家。他说,目前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及中国“无芯之痛”风口期,实现“让每个人都能用上自主可控的高品质核心芯片”的“中国芯”梦想,也已不单单是他自己的梦想。现阶段西安正在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名片,相信未来他的梦想能在西安实现。

转自新浪网 /图 西安晚报记者 龚伟芳

上一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组织生活会

下一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栏】我校举行“学党史、悟初心、担使命”专题报告会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邮电大学 2019-2025 中国西安长安南路563号 陕ICP备040096号